中新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周锐)在中国政府连续从营商环境、企业家精神等方面送出一系列红利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家表示,这些政策让他们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
中航智董事长田刚印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感受。
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无人机等无人智能装备系统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下凭借优质的产品成功进入军工无人机领域。
“这是一个时代的机遇”,田刚印表示,中航智能够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一行。他强调,军民融合是民营企业一个特别大的机遇。
在“准入”的同时,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从多个方面给予支持。
“我们2012年做完第一款飞机后就没钱了,北京市给我们投了些钱,又让我们去参加科博会,”田刚印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次科博会上,他们的飞机得到了军方的认可,“这个也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原先就没有想过产品的军用,也没有想到政府部门能采购”。
此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还在房屋补贴、人才、落户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支持,“这些政策是可以让企业比较舒服,但真的让企业做得更好的是环境”。
田刚印回忆说,刚刚创业那会儿,和政府、央企打交道感觉很难。比如他们去投标时,通常都不会中标,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政府、央企的官员如果选择从民企采购,都会存在顾虑。
“现在这种环境好转了”,田刚印说,在中央一系列文件下发后,能明显感到,你去找官员,他们能办就办,不能办也会给出明确的理由,不会像以前那样顾虑和民企走太近会出问题。
对于备受关注的民企遭遇“玻璃门”的问题,田刚印表示,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不过现在一些企业家感受到的“玻璃门”、“旋转门”,并非因为政府设置了障碍,而是因为新入者对行业缺乏了解,“比如说这个地方有个‘门’,所有人都知道过不去,都会绕过去,但是新进入的人不知道,哐得一下就撞上去了,这就不能算‘玻璃门’”。
田刚印说,近年来,他感受到政府在合同招标方面开放了很多,流程公开透明,军队也把所有的采购都放在网上。民企中标的机会更多了,军工行业的竞争也会适度增加,进而实现降低费用、提高效率的目的。
除了更轻松的对接和更透明的信息,中航智也和多家国企保持着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他介绍说,中航智的大系统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在做配套,如通信系统、侦查系统、传感器等都是由国企给提供。
对于国企和民企的合作,田刚印表示,在跟国企接触中中航智学到不少东西,比如:管理的有序和严谨、风险把控能力等。与此同时,国企也有受益,比如:民营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对未来的开拓管理能力,对错误的容忍度都对国企有所启发。(完)